弥勒市中医医院院长马学军:百姓需要什么,医院就提供什么
来源: 时间:2018-02-26 22:40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十余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席卷了红河州这块热土。对这场医改,当时媒体用“轰轰烈烈”四个大字来形容,其影响之大,令不少人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的弥勒县,是这场医改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县份,建院于1983年的弥勒县中医医院也在改制的名单中:国有股份全部退出,县人民医院有限公司并购后实行公司化管理。
改制过程中,全院公选高层,32岁的骨科主治医师马学军,当选为常务副院长兼副董事长,他成了这次医改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分筋错骨”的弥勒县中医医院业务严重萎缩,大部分科室撤并,有些专科甚至瘫痪,职工收益快到揭不开锅的境地。
如今,十二年一晃而过,弥勒已经撤县立市,马学军副院长也已成为弥勒市中医医院的党总支书记、院长,重新焕发生机的这所医院,中间经历了什么?马学军院长日前接受“云南中医”的专访,道出了其中的辛酸。
马学军丨回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骨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弥勒市中医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政协红河州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政协弥勒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医师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常委,红河州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红河州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弥勒市工伤残疾等级评定专家,弥勒市残疾人评定委员会医学评定组肢体残疾评定专家。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曾多次到省内外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参加骨科专业的培训研讨。坚持门诊患者到住院的跟踪实践,致力于骨科事业的发展并提供全方位支持。
医院必须坚持公立性
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六大门派高手中毒,内力尽失,再高的武功也无法施展。2006年改制初期的弥勒县中医医院,正处于这种内力尽失的状态。
改制后,职工身份由事业单位编制转为社会人。那段时间,医院基本上招不到人才,加之骨干人才的大量流失,致使医院服务功能萎缩,有的专科甚至瘫痪。
转机发生在2009年12月,政府重新将弥勒县中医医院回收为国有控股、全民所有的事业单位,马学军成为医院的负责人,主持工作。
对这一段改制,马学军感触颇深,他说:“医疗事业有它的特殊性,首先必须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果全部社会化和公司化,医院的公益性质就无法体现。企业要考虑人才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等等,政府把社会责任转嫁到企业上面,看病就医的普惠政策就难以体现。”
马学军认为,医院的职能决定了医院决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涉及医改的问题,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医院的公益性质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怎么发展,走向何处?
恢复为事业单位编制的公立医院后,马学军任了10个月的代理院长,于2010年正式任命为医院院长开始接管中医院。此时的医院怎么发展?路怎么走?这是马学军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第一件事,抓医院的整体搬迁。老医院的占地面积有限,环境破旧,交通阻滞,科室设置不全、不规范。
新院搬迁的项目,得到了红河州发改委的批复,很快进入实施阶段,尽管困难一波接一波,但政策体制毕竟有了变化,政府对中医院的扶持力度也加大,眼光看得长远。
新院的搬迁,最终成为了全国第二批PPP示范项目。所谓PPP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合作,让社会资本进入把医院盘活。与十二年前改制不同的是,公立医院的性质未改变。
新院搬迁之后,硬件设施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院内环境优美,病房宽敞明亮,绿化面积增加,占地面积从原来的5.8亩扩大到40.5亩,床位数从364张增加到700张,拥有地下停车位200多个。
与老院相比,设备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购置了近亿元的医疗设备,包括超导1.5T核磁共振、128层螺旋CT、悬吊式DRX线成像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光飞利浦顶级彩色B超就有十多台。这样的设备配置,在云南县级中医院中,数一数二。
科室设置上,外科、骨伤科、妇产科、针灸推拿科相继二次分科成立脑病科、康复科、体检科、重症医学科,2018年,将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合并成急诊重症医学部。
在医院尚未搬迁之前,马学军已开始着手制定战略目标,规划了医院的方向。
在医院文化建设上,制定了院徽、院歌、院训,为医院设定了长远愿景:创建滇南地区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三级医院。
在医院人事调整上,马学军公开施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用制度来“让那些想做事、愿做事、有担当、有能力的同志,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在2011年初,办公室主任、医务科主任、护理科主任等中层干部均重新做了调整,这在全院是一场震动性的革新。
在医院人才储备上,马学军从任院长之初就开始准备,通过三四年的储备,在搬到新医院时,人员增加了一倍以上,职工陆陆续续全部到位,从300多人增到600多人,职工对医院的未来抱有更大希望,使医院重新焕发了生机。
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马学军不是没有困惑过。
刚恢复为公立医院初期,政府将其定位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肩负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的工作,体制赋予了这所医院全新的社会使命:中医不能丢,西医也要强。
马学军是西医出身,骨科专业。他的困惑在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施治方式都不一样,中医院要做到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谈何容易,困难重重。
通过不断到其他医院交流学习,有一天,马学军所困惑的事终于有了答案:“我们首先是一家医院,医院必须以老百姓的需求导向为基础,老百姓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不能你是中医院,就只能提供中医服务,要结合当地老百姓和市场的需求。”
思路打通后,马学军将力量放在了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上,关键突出两个字:强和全。“病人来到医院,你该有的科室一定要有,外科、妇科、产科、重症医学科,全部都要有,老百姓来看病,是奔着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来的,你首先是一个医院,其次才是一个中医院。”
马学军说,一个大医院,产科没有,妇科没有,眼耳鼻咽喉科没有,重症医学科没有,时间一长,患者就不会来了。于是,他把该有的科室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起来。急诊急救能力一向很弱的中医院,通过近年来的加强调整和资源整合,其应急能力及危急重症救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担负起弥勒市各种重大突发医疗事故的抢救职能。
到了现在,作为一所县市级中医院,弥勒市中医医院可以开展开颅手术、开胸手术、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这在一所以“中医院”命名的医院里,十分罕见。
新院搬迁之后带来的一个难题是,位置偏远。针对这个问题,中医院在交通设施上面下了很大功夫,建立新的公交站点,开通公交线路。医院搬迁后一年内,通过承包公交车,让老院区直达新院区的患者免费乘坐公交,方便患者就医。
其次是在对外宣传上做功课。马学军坦承,他从当医生时开始,就有了自我宣传的意识,他会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那时,很多病人都会指定要找马医生看病,即使不属于骨科病人,也常会请他推荐医生。
这种宣传意识用到整个医院的发展上,就扩大到了强调中医自信,让老百姓知道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上面。因此,弥勒市中医医院自己办微信公众号、院刊,走出去做墙体广告,下乡开展义诊宣传活动。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弥勒市中医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与当地综合医院的差距,从最开始的7倍,缩小为现在的2.5倍,这种差距还在逐年缩小,打破了中医院和综合医院收入差距一向较大的“魔咒”,这是一个让马学军感到十分自豪的成绩。
尽管如此,马学军依然没有忘记“做强医院发展,做足中医特色”的使命:在创建滇南地区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三级医院的长远目标下,突显中医特色,重点打造神志病科、妇科、骨伤科、老年病科、针灸推拿科等。
此外,马学军还将借助“互联网+医疗”的理念,与云南中医深度合作,率先在县市级中医院中推广运用“国医在线”APP,为当地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百姓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至今依然是马学军不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