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化
如何看中医
来源: 时间:2014-08-20 14:26 发布人:康秀 浏览:
问题:李小姐偶然在电视上看了一个健康讲座,发现医生介绍的病例治疗和自己所患的疾病一样、症状类似,于是按电视上介绍的药方买了药材自行煎药服用,结果反而病情加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医治病的思维过程。中医治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辨病、辨证论治的过程。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治病的灵魂所在。
中医的“症状”,一般是指患者自身察觉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机体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中医的“证”,一般来讲是机体在疾病发展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病理的变化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全貌。所谓辨证,就是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把疾病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一系列证候系统地进行叙述,作为识别疾病,探求病因,审察病机,确定病位和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观察分析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
辨病与辨证,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材料,包括病人当时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归纳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思维过程。是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论治的过程是处理疾病的思维过程,即根据辨出的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技术,并进一步确定相应的药物方剂或穴位配伍。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论治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病和证的关系,表现在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证,这叫“同病异证”;而不同的疾病又可出现相同的证,这叫“异病同证”。如感冒一病,有因风寒束表和风热犯表的差异,从而有风寒证与风热证的不同;同属风寒袭表,由于体质差异,又有表实证与表虚证的不同。由于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具有时空性,故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证,一种证也可能存在于多种疾病中。因此,中医学的辨证思维中,非常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病人的体质差异,所造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故反映出的证就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如临床最常见的感冒,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阴虚感冒、气虚感冒等不同的类型,而临床上表现出来的证是不相同的,证不同,治疗自然有异。故感冒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祛湿解表、滋阴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而不是一方通治。这也是患者所说的某些抗感冒的中成药部分患者吃了效好而另一部分患者吃了则效差或无效的道理之所在。所谓异病同治,是说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若出现大致相同的病理变化,形成大致相同的证,则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阴挺、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变化,形成大致相同的证,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方用补中益气汤有效。这就是异病同治。
所以,临床上通过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通过辨证思维,根据该病的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即通常所说的“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在论治阶段,中医遣方用药也是有讲究的,根据辨证结果,确立了治法方药以后,具体到每一位药物的选择,也要遵循一些原则。方剂组方,有君、臣、佐、使的不同,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体质特点、疾病类型、发病季节、病因病机、药物特性、药力强弱、毒性大小、剂量的多少、煎服方法、调摄护理等多种因素,才能最后确定临床用药,而这个过程的工作只有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才能完成,一般的患者是无法做到的。以治咳嗽为例,经常有患者给我讲,他因为咳嗽,在药店买了好几种止咳药吃,越吃越咳,不知道什么原因,别人吃了有效,而自己吃了则无效。其实道理很简单,俗话说“吃药不对方,哪怕用船装”,药不对症,当然无效。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疾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咳嗽又有肝火、痰湿、痰热、肺虚等的区别,病机为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病位在肺,但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辨证当分外感与内伤。
外感新病属于邪实,治应祛邪利肺;内伤久病多属邪实正虚,治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治疗。如此专业、复杂的辨证论治过程,普通患者又怎能掌握?引起咳嗽的原因不同,治疗的方法当然不同,市面上治疗咳嗽的药品有数百个品种,哪一个品种适合你?作为普通的患者是分不清的,疾病的寒热虚实和轻重缓急患者是无法自行判断的,只有医生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近日诊治一患者,因受凉后咳嗽,咯清稀泡沫痰涎,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他听人讲川贝是治咳圣药,就自购蛇胆川贝液数盒口服,结果是越吃越咳,病情加重。殊不知此证系外感咳嗽之风寒袭肺证,治须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而蛇胆川贝液是清热化痰的中成药,主要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患者没有分清咳嗽的寒热属性,也没有注意所服药品的适应症,用清热化痰药来治疗风寒咳嗽,显然是不适宜的,无异于雪上加霜,病情加重那是肯定的。
中医治病,除了讲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一致以外,还非常注重调摄护理,讲究饮食宜忌,如发热病人忌食膏粱厚味,咳喘患者忌食卤、腊、烟熏食品等等,均是被临床验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调护方法。
李小姐根据电视上的健康讲座所介绍的处方治病,导致病情加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1、任何一个处方治病,都有特定的适应症,都是针对某类特定的病因而立法处方,若要用该方治病,必须先辨证论治,以求得理、法、方、药的一致,对症方可使用,否则药不对症,用之无效。2、对自己所患疾病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仅凭症状相似就冒然服药,处置太轻率。3、处方是固定的,而疾病是变化的。固定的处方怎能去适应变化了的疾病?处方中药物的特性、毒性大小、剂量、煎服方法、调摄措施都会对疗效产生影响,而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体重、情绪、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和病情严重程度也都会对疗效产生影响,这一切的协调处理只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才能完成,患者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因此,我们不主张患者自行选方服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治疗一个疾病,从疾病的诊断、辨证、立法、处方、选药、煎制,直到患者服药、调摄护理,是一个专业、严谨、规范、复杂多变的一个过程,中医治病的灵魂就在于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这是中医能取得卓越疗效,得以传承至今的秘诀。(作者 高恩红)